本文系基于公开资料撰写,仅作为信息交流之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从康宁杰瑞到贝达药业,生物制药企业的寒气已经由港股传递至A股,甚至有不少投资者开始对这一新兴产业感到绝望。
凛冬已至!这似乎是很多媒体和投资者所达成的共识。生物制药股价的暴跌似乎正在印证他们这种说法。再加上海外知名AI制药企业BenevolentAI宣布大比例裁员,更是加剧了舆论对于中国医药企业的担忧。
究竟中国医药产业生存现状如何?是否已经出现大比例裁员或者削减工资的情况?为了搞清楚这两个问题,我们再次对682家医药企业进行系统复盘,以此来为大家还原中国医药公司最真实的处境。
01大规模裁员?绝对的误读
直接给出结论,中国医药产业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的情况,682家可比公司2022年员工数量较2021年同比增长5.1%。所谓的大规模裁员系绝对的误读,中国医药产业依然在健康发展。
图:中国医药公司2022年裁员情况概览,来源:锦缎研究院
当然,在2022年出现裁员的药企也有,毕竟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但从宏观来看,在去年产生员工数量减少的公司为204家,占总数的30%。
考虑到小比例的员工减少属于正常现象,因此我们将员工缩减超过10%定义为大比例裁员,最终仅有75家公司裁员比例达到这一数字,仅为总数的11%。而增员超过10%比例的公司则有256家,远高于裁员比例。
02龙头公司全面扩张
纵览全局,绝大多数的中国医药产业公司均在2022年实现扩张,尤其是竞争力较强的头部公司,几乎都出现明显的增员势头。
在我们682家医药公司TOP 30的增员榜单中,几乎涵盖了所有细分赛道的龙头公司。如CXO赛道的药明康德、康龙化成;连锁药房赛道的老百姓、益丰药房;医疗服务赛道的爱尔眼科、金域医学;创新药赛道的百济神州、复星医药、先声药业;医疗器械赛道的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
图:中国医药公司增员TOP 30,来源:锦缎研究院
龙头公司强势扩张,表明医药产业的景气度犹在,而这几乎成为大多数细分赛道的共性。无论是创新药、医疗器械,还是连锁医疗,实则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这些产业的国产渗透率并不高,目前依然处于国产替代的进程之中。
对于投资这件事,大家应该更看重确定性,而不应该过分聚焦那些负面公司身上,否则就会出现一叶障目的情况。刨除股价因素,中国医药产业整体经营状况依然稳健。
03谁在裁员?
聚焦去年主要裁员的公司,主要出现在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和转型之中的仿制药公司。
按照裁员比例排序,荣丰控股、金威医疗、长药控股、溢力多、嘉和生物、永泰生物、国药科技股份的裁员比例超过50%。但这其中只有长药控股、溢力多两家公司的员工规模超过千人,整体看大比例裁员依然主要发生在初创型的小公司之中。
虽然在这份TOP 30裁员榜中,也出现了和铂医药、平安好医生、四环医药、基石药业等热门公司的名字,但整体看医药产业裁员并未像市场渲染的那样恐慌。
图:中国医药公司裁员比例TOP 30,来源:锦缎研究院
以裁员绝对值排序,恒瑞医药、瑞康医药裁员人数较多,均超过3000人,另外还有10家公司的裁员数量超过了1000人。这些裁员较多的公司中,仿制药为主业的公司较多,如恒瑞医药、翰森制药、瑞康医药、济川药业等,可见在集采的大背景下,传统仿制药经营模式正在遭受严重冲击,转型已经成为这些公司的首要任务。
图:中国医药产业裁员数量过千的公司,来源:锦缎研究院
基于以上分析,大比例裁员仅是个别公司的特例,并不具有产业普遍代表性。除了处于阵痛之中的仿制药赛道外,其他各条细分赛道均健康发展,甚至处于成长快车道。
04员工薪酬平均涨幅达8%
裁员、降薪是最让打工人忧虑的两件事情,既然过去一年中国药企并未出现大规模裁员,那么是否会存在降薪的情况呢?答案依然是否定的,全部682家医药公司员工的平均薪酬不仅没有下降,反而同比增长8%。
具体来看,共有176家医药公司在2022年出现薪酬下降,但降薪幅度普遍在10%之内,出现10%以上薪酬下降的仅有56家公司,不足总数的9%。而在涨薪方面,多达251家公司的薪酬涨幅在10%以上,约为总数的36.8%。
对于一名医药人而言,在2022年遭遇降薪可能仅是一个小概率事件,遭遇大比例降薪的几率不足10%,这一数据相信远强于很多确定性更强的传统行业。
05抗疫“年终奖”
聚焦那些在去年员工薪资平均涨幅较高的企业,它们多在疫情中有了不错的业绩表现,如明德生物、亚辉龙、九安医疗、安旭生物等,通过疫情期间的奋斗收获了抗疫“年终奖”。此外,如科济药业、诺辉健康等业务取得突破的公司,它们员工的薪酬亦有很好的增幅。
图:中国医药产业薪酬涨幅超50%的公司,来源:锦缎研究院
当然,在这份榜单中依然存在一定的干扰项,如金威医疗、嘉和生物、鹰瞳科技等公司就是因为大比例裁员,造成基础员工减少才导致的平均数增加,并不能简单的定义为涨薪。
总的来看,医药公司在资本市场中遇冷确实影响了部分公司的融资,但这些影响并未传导至员工薪酬层面,降薪仅是一小部分公司的做法,大多数公司的员工都收获了比过去更高的薪酬。
06医药产业需要信心
裁员、降薪无疑是当下最吸睛的关键词,通过放大部分公司的困境来贩卖焦虑也确实是一个不错的“话题”,但这却并不是这个行业的真实处境。
无法否认,医药产业是一个投资风险较高的行业,尤其是创新药领域更是随时会产生淘汰者。但这种淘汰本就是一种自然反馈,就好像那些经营不佳的公司退市一样,资本市场并不应该放大这种恐慌情绪。
回溯更加成熟的美国医药市场,其之所以能够诞生出如此多的大型制药公司,背后的核心本质在于大量初创药企不断地成立、发展、并购、消亡。医药产业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初创公司的持续迭代,正如我们《为什么革命性技术总出现在小公司?》提到的,这些持续迭代的初创公司才是创新的核心驱动力。
上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生物制药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可即使是那个景气周期所诞生的公司,后来绝大多数也都被收购,亦或是破产,如吉利德一样不断壮大的案例凤毛麟角。
可即使是被收购,对于那些上市公司的股东而言也并非坏事,如罗氏收购基因泰克、BMS收购新基药业,无一不让被收购公司的股东获利良多。中国医药产业想要快速发展,其过程中少不了初创企业的失败、破产与并购,这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且不论如今整个生物制药产业并没有遭遇“产业”危机,就算真的有公司经营出现了问题,这其实也并不应该被过分苛责,更不应该因此而消磨了投资者的信心。
创新药投资,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其背后本就蕴含了极大的风险,毕竟任何新的技术都是有风险的。但也正是这些可能失败的风险,才造就了医药产业的进步。对于真正奋斗在研发第一线的创新公司,舆论与投资者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包容,信心才是最重要的。
原文标题:寒冬已至?682家医药企业薪酬背后的周期真相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