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时
编辑|知了知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库利提出,人对于自我的认识通常在社会互动中形成,他人的评价与态度是反映自我的“镜子”。
Collett表示,女性在日常的社会交往过程中会利用穿着得体、训练有素的孩子来确立和确认自己作为“好母亲”的身份,并保护和增强自己的自我意识。
Holiday等学者曾指出“孩子们的形象往往是对父母自我关注的补充”。
通过前人的探讨可知,父母通过孩子外表、举止、成就等使其产生多重身份的印象。
例如他们作为父母的能力、他们的阶级地位和其它突出的特征,而这种对角色和身份表现的评价也会影响着他们的自尊和自我认同。
在虚拟社交中,网络中的个体尽可能地隐藏自我真实而复杂的一面,而展演他所构建的理想形象。
在吉登斯看来, 自我身份的认同是具有反思性的,它是作为一种反思性理解的自我 。
个体通过在微信朋友圈进行理想自我的塑造与维护,通过与他人点赞、评论等方式来认识与把握自己,进而建构着自我认同。
正如戈夫曼在“拟剧理论”所阐释的那样, 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相应的角色,在虚拟网络空间与他人互动中所展示的行为实质上是一种前台表演 。
父母在微信朋友圈的“晒娃”行为从某种程度来说是一种“ 自我呈现 ”,父母们的育儿实践进行总结式的呈现在网络中,无论父母亲出现或不出现在画面中,其内容亦暗含了父母亲在事件中的角色。
暂时没有行为能力的儿童被父母当做是自我的一部分,父母们通过在微信朋友圈展示孩子的日常,从而进行一场构建理想自我的“表演”。
通过微信朋友圈中他人的点赞、评论等一系列行为增强了自我认同感。
理想父母的展演
要构建理想父母角色的第一步首先是“成为父母”。
受到我国儒家“孝”文化主导的宗法制和伦理制度影响,“传宗接代”的传统生育观念流传甚广。
生命历程理论认为,“社会性时间”规定了人们主要生命事件、社会角色发生的为社会所普遍赞许的恰当时间。
许多父母“晒”出自己有娃的目的是寻求自我价值的认同感,而这种价值感在女性的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对于女性群体来说,如果她们在既定的生命阶段没有完成生育任务,就违背了社会对于女性群体“社会性时间”的期待。
在我国的文化观念中,女性生育能力与身份认同联系密切,生儿育女是社会对女性身份普遍期待。
随着婴儿逐渐成长,社会评价体系对儿童外貌、成绩、特长进行着评判,而父母通过精心展示儿童优秀一面,突出父母养育、教育中的自豪感。
中国的家长对于子代教育较为关切,在社交媒体分享育儿内容、亲子生活,是父母在子女教育陪伴与投入的自我认同与自我满足,是基于父母社会身份与责任形成的自我意识。
父母眼里的孩子总是呈现可爱萌态,这些萌态的外表激发了父母们的分享欲,“秀颜值”成为父母“晒娃”的重头戏。
“当然女儿可爱我还是很自豪,有一种不愧是我的女儿,怎么会这么可爱的感觉。
继承了父母那么优秀的基因,那么可爱,为啥不晒一下?”
在“科学育儿理念”的影响下,子女教育成为家庭普遍关注的中心,晒出孩子优秀的学习成果、才艺特长成了父母们的晒娃主要内容。
每个学期的期末成为考验学校教学成果、父母对孩子学习投入成果的考量。
在这一时间段,不少父母会晒出孩子的学习情况,突出儿童学习成绩优秀的特点。
如在期末结束时晒出儿童所得奖状,在他人的点赞与赞美声中获取自我满足。
“放假啦,小朋友这个学期得了进步奖、阅读之星、识字小明星、优秀作业二等奖,小朋友得了几张小奖,很开心,下学期争取多拿几张,一张照片拍不完的数量”。
附加评论:“感谢各位的点赞,都是小奖,但小朋友只认数量,有几张就高兴了”。
育儿方式的变化,从过去的“散养式”“粗放型”转变为“圈养式”和“精细化”,培养儿童的才艺特长,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是新一代父母的共识,晒才艺特长亦可体现父母的培养用心。
“本来给你报的是创意编程班,结果安排到了机器人RIC竞赛班,这些大哥哥都是学得很好的了,老母亲还担心零基础的你跟不上,结果下课了接你还不愿意走,老师说你掌握的很好,没想到你兴趣那么足,还交代我明天提前十分钟送你到教室”。
父母“晒娃”本质动机是获取精神上的满足与自我认同 ,换言之即是在社会交往中使得自己“有面子”。
值得注意的是,受传统观念影响,中国人讲究人情和面子,在人际关系的维护中,过分的炫耀往往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也是一种“丢面子”的事。
为维护好朋友圈的熟人关系,父母们往往会采取自谦的语言策略,在展示自身育儿成就的同时,会采用一些诙谐幽默的语言表示自己谦虚的态度。
例如希望在朋友圈晒出自己女儿机灵、说话早的优点时,也会附上一段孩子“称呼不准”的“小缺点”,以带趣味性的语言模糊、柔化了内容的“炫耀”的意味。
“一岁五个月(连哄带骗的照片),什么都听得懂,会讲很多话,也很有礼貌,但是呢见到叔叔就喊伯伯,姐姐喊阿姨,戴眼镜的就喊爸爸,搞得别人很尴尬,让人哭笑不得。”
尽管内心动机是为了夸奖女儿自主自立,乖巧懂事,但又借揣测儿童玩水淘气的动机,让这则“炫娃”的内容显得更加童真童趣又避免了他人的反感。
阶级品位的彰显
人们通过在社交媒体呈现出具有表演性照片来建构个人生活景观。
由上述分析可知,父母们晒娃的主要形式以图片、视频的视觉形式为主,这些视觉呈现不仅体现作为“主体”的孩子,也体现着家庭生活状态与场景。
在社交媒体呈现的生活场景作为一个个景观丰富着他人对其的想象世界的构建,体现一个人的个人风格、审美水平、经济条件等等。
如父母经常晒出带娃出入高档餐厅,可以推测出家庭经济水平较高;当父母经常晒与孩子听音乐会、逛书店时,可以推测出父母或较为重视精神文化涵养……
“晒娃”行为在某种程度上不仅仅是晒的是儿童本身,亦透露着背后的阶级品位,在无形中透露着个人身份、生活方式、社会资本等各方面的信息。
如有学者指出“晒食”中所呈现的餐具、环境等元素以及不同的拍摄手法都会透过浅层的食物表象折射出拍摄者的个体思想、行为和生活空间。
有学者借助布迪厄“品味与区隔”理论指出青年通过“晒结婚”行为体现出分享者独特的结婚品位,这种品位受到个体自身特点、家庭、社会阶层等不同社会主体和社会结构的影响。
在某种程度上说, “晒娃”与“晒食”“晒结婚”“晒旅游”等行为无异,都是个体对自己阶级品位的彰显,是借助社交媒体对自我的理想化塑造 。
在访谈中,受访者表示“我觉得孩子的穿衣打扮,家庭背景,照片的处理效果表现出了品位档次,除非太小的孩子不穿衣服,一旦穿了再加上背景,那家里的装潢还是会暴露”。
也有受访者提及“都是假期晒孩子学游泳,但是我们家小孩去的是小区附近的游泳池里游的,15块钱一次,但你看朋友圈里我朋友的孩子,是在自家别墅的游泳池里游的。
当然孩子的快乐都是一样的,但也体现了不同阶层父母晒娃透露出的不同”。
这样的情况在“晒娃”的情境中并不少见。
如有妈妈晒出儿子与英语培训外教的合影,亦可推断出家庭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支持儿童的学业,晒出女儿其精心搭配的“欧式田园风”童装透露出了母亲的时尚品位。
在某种程度上说, “晒娃”行为与其它“晒”行为一般,是个人身份构建、经营的一种方式 。
标签:
Copyright © 2015-2023 港澳财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3022245号-31 联系邮箱:435 226 40 @qq.com